第三章

类别:历史军事 作者:寒梅惊雪字数:2879更新时间:24/05/03 13:38:39

  朱允炆看着徐辉祖,眉头微皱。

  看来昨晚自己下令召燕王入京的消息,让徐辉祖误以为自己想要将燕王扣在京师,以行削藩。

  所以提前一步,跑过来请求削藩。

  一可以表达自己的忠心,看清楚,我老徐是你建文帝的人,你可要相信我。

  二可以声明自己的立场,你不是想削藩嘛,我跟着你混。

  齐泰、黄子澄不断进言削藩,这些事虽然保密,可再保密,也无法绕过五军都督府。

  “削藩?呵呵,为何要削藩?”

  朱允炆站了起来,看着一脸惊愕的徐辉祖,说道:“你想多了,朕对几位叔叔,还是信得过的。”

  徐辉祖难以相信地看着朱允炆,不知道他是改变了主意,还是不信任自己。

  朱允炆了解徐辉祖的心思,和善地说道:“帝国之治,在民昌国富,天下太平。叔叔们拱卫边塞,功劳自是有的。”

  徐辉祖有些迷茫。

  朱允炆也不多作解释,道:“削藩之事,暂且按下吧。朕打算推行练兵新政,有些想法正要问你。”

  “练兵新政?”

  徐辉祖看着朱允炆,连忙表态道:“皇上所命,臣莫敢不从。”

  朱允炆微微摇头,说道:“现下,京营有多少军士?”

  徐辉祖连忙禀告道:“当下京营军士有五十万,皇上可是打算扩军?

  臣建议自两广、西北、山东等地调兵,那里士兵善战勇猛,可充大用!”

  徐辉祖的想法很简单,若是朱允炆不打算削藩,那只能强化京军实力,在军队上足以碾压任何藩王,藩王威胁自然便会减弱。

  朱允炆微微皱眉,竟然有五十万之多,这么多人,咋来的?

  朱元璋时期便考虑到了军队建设问题,采取了“内外置大小二场,分教四十八卫卒”的制度。

  一卫满编制五千六百人,当时规格便近三十万。

  只不过随着时间增加,加之洪武年数次北伐用兵,到了建文登基时,京营规模已达到五十万。

  而此时,北方塞王手中,还有三十多万兵马。

  朱允炆思虑良久,对一旁内侍吩咐道:“去中军都督府取一些军中花名册来。”

  内侍答应一声,便匆匆离去。

  徐辉祖不解地看着朱允炆,问道:“皇上可是需要找哪位将领?”

  朱允炆摆了摆手,道:“魏国公,且等上一等。”

  一刻钟左右,内侍便带来了十几本花名册。

  朱允炆仔细翻看着,暗暗盘算一番,又继续翻看,良久才抬起头,对徐辉祖严肃地说道:“裁军十万如何?”

  徐辉祖连忙说道:“调十万精兵拱卫……呃?裁军?”

  原以为是调军的徐辉祖,顿时惊慌起来,此时不增强实力也就罢了,如何能裁军,削弱自己的实力?

  一旦藩王有异,如何应对?

  朱允炆没有开玩笑,而是十分严肃地说道:“军队如何,你比朕更清楚。

  朕要的不是老弱病残,这花名册中,有些军士已然六十有七,魏国公是打算让他冲锋打仗呢,还是让朝廷给他养老呢?”

  徐辉祖颤抖不已。

  朱允炆沉声道:“朕要的是能战之师,精锐之师!不是老弱病残!”

  手里拿个长矛,你就敢说自己是精锐?

  也不看看自己年纪,黄土都到脖子了。

  报上名字,就真以为是个兵了?

  谁不知道你是哪个勋贵的奴隶,或是哪个武将的家丁?

  徐辉祖冷汗直下,顿时明白过来,皇上这是打算查军士吃空额之事,准备剔除老弱病残与挂靠军籍之人,走精兵之路。

  “给你一个月时间整顿军队,一个月后,朕要检阅!记得把动静闹大一些。”

  朱允炆下令道。

  徐辉祖高声答应,施礼之后离开了武英殿。

  回到五军都督府,徐辉祖依旧惊疑不定,召来自己的两个弟弟,中军都督府佥事徐膺绪,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徐增寿,将皇上打算裁军十万的事告知两人。

  两人也是震惊不已,措手不及。

  徐辉祖镇定地看着两人,感叹道:“皇上这一手,极为厉害啊。”

  徐膺绪不解地问道:“大哥,何言至此?”

  徐辉祖喝了一口茶,压了压惊,说道:“皇上此举,整肃军队是其一,敲打勋贵诸将是其二。

  而其三,便是告诉诸位塞王,皇上并无意动他们,希望他们在封地,安稳守着。”

  “或许皇上还有一层意思,也或许是最重要的一层意思。”

  徐增寿看着两人,缓缓说道:“皇上在告诉塞王,自己可以对京营动手,那改日,对塞王节制的经制之兵动手,也是情理之中的事。到那时,塞王想要反对,也没了由头。”

  徐辉祖赞赏地看了一眼徐增寿,却转移掉了这个痒痒话题,说道:“如今皇上心思难测,但裁军十万,势在必行。”

  眼下太平,诸将、勋贵、豪强、外戚等,都想发财,只靠朱元璋定下来的那点俸禄,大家早饿死了。

  对于这些人,最好的发财之路,便是吃军饷。

  今天安插个下人当兵,明天在花名册上加上几笔,军饷就有了。

  朱允炆下令裁军十万,看似动作极大,一口气砍掉了五分之一的军队,实际上并非如此。

  徐辉祖粗略估算,名义上裁军十万,实则裁掉军士数量不会超出四万人,绝不对动摇京军根本。

  至于其他的六万,不是虚报出来的空额,便是挂靠在京营里混吃混合的勋贵下人。

  对于眼下臃肿的京军而言,裁掉几万老弱之人,且不说可以减轻户部压力,仅从军队方面来考量,有利于鼓舞士气,整肃军纪,强化军士整体战力的。

  裁撤老弱,以青壮为骨,饮马挥戈,纵横驰骋,这才应该是京军真正的模样!

  仅从裁军之策窥看,朱允炆这位年轻的帝王,拥有着超凡的魄力与清醒的认识。

  想着想着,徐辉祖心里突然有一种强烈的直觉。

  他觉得这位年轻的帝王,能够带领大明王朝,走向一个真正的强国盛世!

  裁军是强军之始,而他自己便是朱允炆的先锋!

  这种感觉来的突然,但却真正正正的发自徐辉祖的心底深处……

  次日。

  没有意外,关于裁军,百官集体反对。

  御史的奏折一封接一封,送入了武英殿。

  “地方坐大,割据显现,祸心难掖,不利朝廷。愿以前唐刺史之乱为鉴,不行裁撤之实……”

  朱允炆翻看了几本奏折,内容大致相同,不外乎渲染裁军不利。

  理性地来看,这些话未必全是虚言。

  洪武年间朱元璋数次北伐,打击了北元主力,但因中原马匹匮乏,为形成军事优势,增兵便成为必然。

  加之当时日本正处在南北朝的战乱之中,不少人逃至大明沿海,成为了倭寇。

  为保沿海,一批卫所建立起来,京军规模也进一步扩张。

  到了朱允炆上台,冗军已成为了一个顽疾。

  朱允炆作出裁军的决断,也并非是心血来潮,而是基于对历史与实际的判断。

 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指挥的捕鱼儿海之战,消灭了北元主力。

  自此之后,北元陷入衰弱期,蒙古正统鞑靼部落只能被迫与瓦剌部落联合,避免被明朝吃掉。

  胆战心惊的北元此时已没有了勇气与实力南下。

  沿海的倭患看似严重,实则只是因为分散,并不存在实质上的威胁。

  几千人几万人进攻东南沿海的情况并不存在。

  此时让朱允炆真正顾忌的,只有藩王及其三护卫。

  朱元璋老婆很多,孩子也多,导致朱允炆叔叔二三十个。

  但总的来说,真正威胁到朝廷统治的,只有九大塞王。

  即辽王、宁王,燕王、谷王、代王、晋王、秦王、庆王、肃王,再加一个内地藩王之首的周王!

  从历史记载来看,一些藩王虽然干过不法事,多少有点心理变态,但总归没造反的心思,算不得威胁。

  真正让朱允炆在意的,只有一个最大的隐患:

  燕王,朱棣!

  对付燕王,老弱病残是用不上的,疲师弱旅也是不可行的。

  唯有一途:淘弱留强,军制革新!

  朱允炆不想走历史的老路,正所谓:不作死,就死不那么快。

  只要自己不动手削藩,朱棣就不可能短时间蹦跶起来,有时间,慢慢谋划就是。

  对于这些奏折,朱允炆不用查也知道,这背后一定有着武勋的影子。

  即将失去利益的他们,便如摆在磨盘上的猪,免不了喊几嗓子。

  “启禀皇上,翰林侍讲方孝孺求见。”

  内侍禀告。

  朱允炆答应一声,一位约莫四十岁的清瘦男子,身着九品绿色盘领公服走了进来。

  这就那个被朱棣诛“十族”的方孝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