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夜时分。
蜀汉皇宫。
在刘善的授意下,一场大清洗悄然进行。
与此同时,两匹快马也携着皇命,从东门星夜驰往永安。
听着殿外杂乱的脚步声、尖叫声、刀斧声,刘善微微一叹。
前世他连鸡都没杀过一只,重生这一世,却注定要血流成河。
既然不想做那摇尾乞怜的亡国奴,便只有奋起拔刀,做那令天下颤栗的屠夫。
刹那间,刘善心冷如铁,直接将殿外的哭喊惊叫屏蔽。
躺在榻上,闭目沉思接下来的应对之策。
现在距离蜀汉灭亡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,距离邓艾偷渡阴平攻入蜀中更是不足一个月。
如此短暂的时间,想要挽救蜀汉于危亡,难度系数不是一般的大。
当务之急,只有先抽调蜀中精锐,拣选贤臣良将,尽快领兵前往绵竹、江由等关隘挡住邓艾大军,方能保得蜀地不会发生后来的连锁反应。
但若仅仅只是挡住邓艾大军,还远远不够。
现在的蜀汉,因为连年征战,国力无聊、百姓困顿,厌战情绪早已渗透进蜀地每一个子民的心灵深处。
特别是以光禄大夫谯周为代表的益州士族,更是投降派中的积极分子。
有这些软骨头在,若是大军压境,难保到时不会生变。
因此,刘善这一次不仅要挡住邓艾大军,更要取得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捷,方能提振士气,稳定蜀地官民的信心。
再贪心一点,如果能借此机会重创二十万魏军,让曹魏三五年不敢犯境,刘善自信,他定会让蜀汉走上另一条光辉大道。
只要给他三五年时间,凭着物理、化学双料硕士的本事,再加上领先时人近两千年的知识,攀攀科技树、搞搞小发明,振兴蜀汉、争霸天下,绝对不是什么难事。
这么一想,刘善愈发觉得,他穿越到这行将灭亡的蜀汉,大有可为,也必然能够大有作为。
霎时间,刘善一扫胸中块垒,翻身而起,来到榻前不远的一张案几旁。
这张木案应该是蜀主刘禅平时处理政务的地方,案头上堆叠了许多竹简。
刘善跪坐案后,随意拿起一卷竹简,在案上铺展开来,发现竹简上都是用毛笔写就的繁体小隶。
字迹工整,笔法俊逸,若是放在他穿越前那个时代,这书写之人百分百是个书法大家。
借着昏黄的灯光,刘善艰难地辨认着竹简上的内容。
等好不容易将三百余字的竹简读完,刘善才明白,这卷竹简乃是光禄大夫谯周所书。
其内容竟是弹劾大将军姜维在北地与魏军交战,连战连败,先丢汉中,再失关口,请求刘禅罢免其职,另用大将接掌其兵权。
刘善冷笑一声,将谯周的竹简随手扔到地上,重又拿起另一卷竹简来看。
这一卷,却是镇军大将军宗预所书,言辞恳切,字字铿锵,却是建议刘禅尽快派信使往东吴求援。
刘善记得这宗预在诸葛亮还在世时便深受重用,后来多次出使孙吴,为吴、汉两国同盟作出了积极贡献,堪称两国的和平鸽。
他的建议,正合刘善心意,也是那老太监黄皓难得的一条好建议。
说不得,黄皓便是看了宗预的表章,才会有那一条建议吧。
刘善将宗预的竹简放在案头一端,然后又拿起下一卷竹简看去。
这一卷竹简却比先前两卷长了许多,上面密密麻麻都是人名。
刘善仔细一看,顿时大喜。
原来这卷竹简上所书的,乃是蜀汉现在的官员名录。
名录共分三部分。
一部分是现在仍留在朝堂的中央官吏。
一部分是出镇地方的郡县官员名单。
最后一部分,乃是领军出征在外的武将,其中赫然便有姜维、廖化、张翼等。
在这份长长的武将名单中,上至大将军,下至校尉等军中低级军官,皆有名录。
更有许多名字下面,已用朱漆勾画。
刘善初时不明白这朱漆勾画的是何意,待移目看清排在最前被勾画的,竟然是关中都督傅俭,顿时恍然。
按照历史进程,钟会现在已经占领了汉中,而关中都督傅佥也已经战死。
这朱漆勾勒的,自然便是已经战死疆场的蜀汉将领。
刘善粗略数了数,那些朱漆勾勒的将领,已然有四五十名。
看着这许多连历史都未曾记载的名字,刘善一时惘然。
欲挽天倾者,有谁死不得?
欲得天下者,有谁仁慈过?
蜀汉将士并非不能战,也非不能死,只是数十年征战不休,却一无所获,未免让后人嗟叹。
罢了,诸葛武候完成不了的夙愿,姜伯约承担不了的重任,便让我这后生晚辈,来替你们实现吧。
轻轻抚摸着朱漆已干的人名,刘善攥紧拳头,心中发狠。
同时,又认真地将这份竹简从头看起。
他刚刚穿越至此,又未继承刘禅的记忆,对朝堂之事根本一无所知。
这份竹简不仅记载了蜀汉官员的名字,还备注了他们的职务,正是他尽快掌握蜀汉人事的绝佳机会。
凭着过人的记忆,刘善只用了两个小时不到,便将这份竹简人名官职记了个七七八八。
只是唯一有些遗憾的是,这些人员名单前面没有贴个大头贴或者弄个头像什么的,所以并不知道他们的具体长相。
不过他现在已是皇帝,哪个臣子见了他敢不自报姓名?
就算他认错了人说错了什么,哪个臣子敢与他较真?
这样想着,刘善也就懒得纠结,继续翻开下一个竹简,仔细阅读起来。
他现在必须抓紧一切时间,尽快熟悉蜀汉政务,为即将到来的惊天剧变作好充分准备。
时间飞快流逝,当东方已显鱼肚白时,刘善已将案头竹简尽数看完。
这时,衣衫染血的诸葛瞻却突然冲进殿中,直直往刘善奔来。
刘善抬头,恰好看到诸葛瞻提剑阔步而来,顿时大惊。
“难道,诸葛瞻这二楞子,竟然要借此机会发动政变?”
眼见诸葛瞻已奔到近前,刘善豁然起身,正要大喝。
诸葛瞻却陡然止步,单膝跪地,举着一张沾血的丝帛,沉声道:“陛下,大事不妙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