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奶奶有大白米会给咱?”
苏桂香不太信,却还是忙走过去查看,果然是白花花的大米,“哎吆,这么多大米,这去粮行里买得花多少钱呐?”
不光得有钱,还得有粮票,才能换来一点点大白米。
这年头的大白米没多少人吃得起,也就城里的粮行有卖,供给那些有钱人吃。
他们在乡下地里头刨食的,吃的最多的就是地瓜和玉米。
方敏君先去看了看小妹方敏茹的情况。
见她因为吃了土豆,小脸红润了点,方敏君微微放下心来,才说,“娘,别管它多少钱了,咱先填饱肚子再说。”
地蛋儿不压饿,这才一会儿两个小豆丁的肚子就咕咕叫了,更别说方敏君跟苏桂香滴米未进。
苏桂香忙去灶房烧火,方敏君淘米,娘俩一起很快熬了一锅米粥。
“娘,爹和敏仁呢?”
“你爹带你弟弟上山了,看看能不能逮点野兔子回来。”
冬天了,山上的猎物少,要能抓住野鸡或者野兔子,那得运气非常好。
方敏君将拿出来的六个碗放回去两个,“那给他们在锅里留两碗,一会儿爹和敏仁回来了再热热。”
她先端了一碗进堂屋,这才发现小妹已经醒了。
那双乌溜溜的眼珠子往外看,闻到米粥的香味立刻巴巴地问,“大……姐,好香。”
小丫头话还说不利索。
方敏君笑了笑,把碗放下,然后把小妹抱过来,一点一点地喂给她。
方敏茹喝了两口就把碗往她这边推,磕磕巴巴道:“大姐……也喝。”
“小妹喝,锅里还有,你喝完我再去喝。”
正说着,大门外就传来一阵动静。
“亲家在家吗!”
闻言,灶房里的苏桂香立马擦了擦手,迎了过去。
“哎呦,亲家母在啊。”
外面的声音方敏君想忽略都不行,听到这个称呼,想也能猜到是谁来了。
苏桂香的声音从门口传过来,“敏君啊,过来跟你婶子搭把手!”
方敏君把小妹松开,从堂屋走了出去。
大门口热闹得很,扎着红头巾的李秀莲满脸带着笑。
方敏君打了声招呼,“婶子。”
这人她认识,正是陆景寒的娘。
看到她,李秀莲立刻说,“敏君长得可真俊,是个大姑娘了哟!”
她又招呼后面跟着的少年,“这就是你敏君姐,快叫人。”
少年闻言抬起黑漆漆的眼珠子瞄了一眼方敏君,而后,他看向李秀莲,“娘,不应该叫嫂子了?”
刚说完就被李秀莲敲了一下脑瓜子,“现在还得叫姐!”
“这就是景阳吧,才十二岁就长这么高了啊。”苏桂香打圆场,笑道:“咱有啥话进家说,别在门口站着了。”
苏桂香看了眼围在大门口的乡亲们,关上了门。
一行人进了堂屋,李秀莲打量了几眼屋里的布置,心中了然。
“亲家公刚才去我家送信儿了,五天之后的亲事照常举行。我寻思着景寒现在没回来,那就更不能委屈了敏君,所以带着他弟弟给亲家送彩礼了。”
“景阳,把东西拿过来。”
听到李秀莲的话,陆景阳老老实实把东西提过来,摆到桌子上。
“这是八斤红糖,八十八个鸡蛋,八十八斤猪肉,还有一百八十八块钱。”
李秀莲笑着说,“都有个八,喜事咱就图个吉利。”
苏桂香一时有点愣住。
她记得上回刘会计的儿子娶媳妇儿,彩礼给了六十斤猪肉和一百块钱,就让整个村里的乡亲眼馋得不行了,十里八乡哪有花那么多钱娶媳妇儿的?
可现在看看,这陆家不但给了比他们家多二十八斤猪肉和八十八块钱,还有红糖和鸡蛋。
这年头的红糖可是稀罕东西,陆家一给就是八斤。
两个小豆丁窝在方敏君后面,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。
“姐,那就是红糖啊?”
方敏德眼珠子都放光,悄悄扯了扯方敏君的衣角,“上回敏富端了碗红糖泡的水,说那个比神仙喝的水还甜。”
“彩礼就图个喜庆,心意到了就行,亲家你看你还拿这么多东西。”
苏桂香回过神来,看着这些东西竟有些局促了。
这么多彩礼,要让外头的人听说了,还以为他们家是卖闺女的。
再加上陆景寒确实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,要真回不来了,这高价的彩礼不就真成卖闺女的了?
那他们方家往后要被人在后头戳脊梁骨了!
“亲家母,你可不能不收。”
像是猜到了苏桂香心里的想法,李秀莲说,“这是彩礼,不兴退的,要不对新人不吉利。”
一句话将苏桂香想退一半回去的心思打消了。
正说着话,屋外头传来方敏仁兴奋的喊声,“娘!我跟爹在山上抓到野鸡了!”
“娘,你跟婶子说话,我去看看。”
方敏君将想要起身的苏桂香一把按住,自己开门走了出去。
方云山带着方敏仁刚进了院子,他背上还背着一大捆柴,方敏仁则面带喜色地跟在他后头,手里拎着一只灰毛野鸡。
“爹,柴火给我吧,你快进屋。”方敏君去接柴。
“你娘呢,她咋不出来?”
“陆家的婶子来了,娘正跟她说话。”
正好方云山回来了,可以跟苏桂香一块拿主意,商量跟陆家的婚事。
一听是陆家的人上门,方云山心里有数了。
他忙把柴火卸下来递给方敏君,拍了拍手上的灰渣子,进了堂屋。
“姐,野鸡给你拎着,你把柴火给我吧。”
方敏仁说着,也好奇地往堂屋瞅了一眼,“姐,刚才上山之前爹带我去了一趟陆家,他们咋来得这么快?是来说你的亲事的吗?”
“小孩子少打听大人的事!”方敏君敲了敲他脑壳。
而后她笑了,“柴火我拿,你那点小身板就算了,等你长大了再给我分担子。”
“姐我不小了,明年开春就十岁了!”
方敏仁有些不满地摸了摸自己的脑壳,还是乖乖听话拎着野鸡去了灶房。
放好柴火后,方敏君去了灶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