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六日,朱元璋收到了那人的回复。
“水泥为粉末状建筑材料,加水搅拌为泥浆,于空气中、水中硬化,能将砂、石粘合一起,牢固异常,犹胜糯米灰浆。”
建筑材料?
犹胜糯米灰浆?
朱元璋看得眼睛一亮。
自大明立国以来,几乎每年都有宫室在营建,如中都凤阳、南京城墙、皇宫等。
所以,朱元璋对于建筑之事并非一无所知。
大明目前建造城墙一般是以糯米熬成汁,再添加石灰,搅拌为浆,称之为糯米灰浆,用以粘合砖石。
有时为了增加灰浆粘性,还会在其中添加蛋黄、蛋清、面粉等。
城墙、宫殿等建筑庞大,往往需要大量灰浆,因此对糯米、石灰的消耗很大。
这水泥主要以石灰石、黏土以及极少量的铁矿粉烧制,成本应该比糯米灰浆低不少,若其粘合之能真的超过糯米灰浆,倒真是一样不错的建材。
欣喜之余,朱元璋将这段半透明文字一个不漏地抄写在纸上,让人送去交给工部尚书赵翥···
话说,赵翥三人拿着朱元璋给的水泥配方,回去讨论了一番,便认为有可能是一种粘合用的特殊材料。
毕竟石灰、黏土都具备粘合之能,加入少许铁矿粉煅烧,应该也难改其性能。
遂从工部底下找来几个烧制石灰、陶瓷以及炼铁的大匠,带领一班子工匠进行试制。
(明初朝廷在编工匠从高到低分为:大匠、上匠、中匠、下匠、匠徒,待遇各有不同。)
石灰石、黏土、铁矿粉都是京师(南京)就有的材料,故试制在今日就开始了。
赵翥等人收到朱元璋让人递来的条子,见水泥确实是一种用于粘合的建筑材料,且可能比糯米灰浆便宜好用,不仅对完成此事的信心多了些,也更加积极。
糯米灰浆为建筑主要耗材,若这水泥真的比其便宜、好用,那他们若完成此事,于国于民都算有大功,甚至可能被史书记上一笔···
二十七日,朱元璋又收到一条水泥有关的引导信息。
朱元璋依旧是照抄,派人递给赵翥等参悟。
京师郊外。
隶属于工部的一座铁厂中,年纪相对较轻的工部侍郎朱瑛,带着数名工部官吏,驻扎于此,督办试制水泥的差事。
一座用于炼铁炉附近,几个须发花白的老头愁眉苦脸。
几人都是工部下属的大匠,有炼铁的,有烧陶瓷的,还有烧石灰的。
皇帝交代的事,没人不重视,办起来都小心翼翼的。
只是谁也不知道水泥是个什么东西,更不知具体的烧制过程。
因此,昨日他们按比例将几样材料送入这炼铁炉后,一直煅烧到今日。
此时,几个大匠正在小声争论——
“这都烧了一天开心玩具还多了,便是铁矿都熔了,火候应该到了吧?”
“这谁清楚?万一需要煅烧个三天三夜呢?”
“还是得尽快开炉,不开炉怎知煅烧好没?”
“老姜头,你胆子大,要不你去跟朱侍郎说说?”
“···”
几个大匠正相互推拖着呢,一个小吏跑过来,“几位,赵尚书来了,请你们速速过去。”
几人互相交流了下眼神,发现彼此都很忐忑,却是以为赵翥来催促进度的。
他们来到赵翥、朱瑛等所在的小屋前,却见两人正拿着一张纸研究。
这情景他们昨日见过,却是天子从宫里传来了手谕。
今日莫非又传来了新的手谕?
赵翥见几个大匠过来,便招手道:“几位靠近些——陛下手谕,交代了烧制水泥的几个要点,且让朱侍郎说给尔等听。”
几个大匠听了心里直嘀咕:天子即知这水泥烧制之法,为何不一开始就全说了,偏一日来一封手谕?真是奇也怪哉。
这疑惑自是无人敢说出来,都老实地听朱瑛转达手谕内容。
“水泥烧制重在炉温,需接近炼铁之温度。烧制时间当在一个时辰至两个半时辰间,一次不成,可多尝试,总结经验。”
转达完,怕几人听不懂,朱瑛念完又逐字逐句地解释。
也就是朱元璋亲自交代的事,若是寻常事,他是不可能如此耐心交代工匠的。
几位大匠听完,面面相觑。
最多烧两个半时辰就行了?
亏他们从昨日烧到今日,感情白烧了。
于是赶紧让人停火,准备开炉。
只是炉温降下来需要时间,于是姜大匠提议,再开一炉。
赵翥听几个大将议论了会儿,便插话道:“既要多开一炉,不如多开四炉,反正此处炼铁炉有十几座。”
“第一炉烧一个时辰,第二路烧一个半时辰,第三路烧两个时辰,第四炉烧两个半时辰。”
“待四炉皆烧成,看哪一炉所得之物与陛下手谕中水泥性能相近,便可推测烧制水泥所需具体时间。”
几位大匠听了都眼睛一亮,顿时表示赞同。
又暗自赞叹:不愧是大司空,脑瓜子就是比咱们聪明。
···
···
周最眼看手机中过去三个开心玩具日,水泥都没烧制成功,不禁觉得有些无聊。
‘也幸亏这开心玩具时间流速能调,否则,即便开心玩具时间流速比现实快,也得无聊死。’
感慨一句,见开心玩具日到了十一月二十八日,他便又向朱元璋发去一条准备好的引导信息···
“寻纯净透明水晶,雕琢为圆,需向中凸,得放大镜(此物据说汉时已有)。两枚放大镜相对置于筒状物中,得千里镜。”
奉先殿中。
朱元璋看着新出现的这段半透明文字,露出感兴趣的神色。
‘千里镜?’
‘此物会有何用?’
‘镜、千里···总不会与话本故事中的千里眼有关吧?’
想到这里,朱元璋摇头,驱除了这个可笑念头。
他懒得多费心猜测,直接写字询问,静待明日答案。
下午,朱元璋派宦官前去了解水泥烧制试验情况,并催促进度。
赵翥回复说,已有所得,但还需继续试验。
二十九日。
朱元璋收到了他想要的答复。
“顾名思义,此物可如千里眼般视远景如近景。简易千里镜,应能看清四五里外景物。若能制成天文望远镜可窥月宫!”
看着新出现的半透明文字,朱元璋露出不可思议之色。
‘竟真有千里眼之能?’
‘还能窥视月宫?’
‘如此岂不类似仙器、法器?’
‘此物凡人真能制成?’
觉得千里镜功能不可思议之余,朱元璋又疑惑起来。
他是个行动派,并没有瞎琢磨,直接下令。
“来人,传朕旨意,命银作局依此法试制千里镜!”
殿内值勤宦官领旨,朱元璋便将抄写的千里镜制作之法交了下去。
银作局是宫内负责督造珠宝首饰等物的机构,在朱元璋看来,算是最合适试造此物的。
当然,这里面也有他的一点小心思——若这千里镜真那般神奇,他希望能完全掌握在皇室手中,造法别流传出去。
待宦官领旨而去,朱元璋仍忍不住念头翻涌。
‘千里镜,若真能视远如近,看清四五里外乃至更远处的景物,倒是适合用于战场。’
‘能以此物遥遥看清敌军阵势、部队调动,交战时便可应对得当,乃至占尽先机!’
想到这里,朱元璋恨不得立马得到一具千里镜。
于是又招来一名宦官,“追上赵成,告诉银作局,尽快制成千里镜,工匠及经办者皆重重有赏!”
宦官惊讶于朱元璋对此事的重视,又好奇“千里镜”是何物,却一个字不敢问,直接领命离去。
下午,朱元璋再次派宦官催问水泥试制进度。
赵翥答复如旧:在试验中。
三十日。
早朝之后,赵翥便带着两位侍郎到奉先殿,向朱元璋报喜。
“陛下,水泥或许烧成了!”
朱元璋听了神色一喜,问:“哦?其功效真如古籍所述,比糯米灰浆还好用?”
赵翥:“其粘合砖石,开心玩具便固如···”
这位大司空还在想合适的词儿描述,朱元璋却已迫不及待地起身,“无需多说,咱要亲眼看看!”
随即下令,摆驾前往城郊试制水泥的铁场。